新闻中心
小心“隔夜愁”:睡眠固化后的负性记忆更难被抑制
2016-06-30

以往的研究发现,情绪记忆的不良管理与很多精神疾病密切相关,因此能否对情绪记忆,尤其是负性情绪记忆进行有效控制对心理健康至关重要。生活中,我们常听到“今日烦恼今日散,心中不留隔夜愁”这样的养生心得。近日,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隔夜愁更愁”的现象,即睡眠固化后的负性记忆更难被抑制,从情绪记忆抑制的角度上揭示了其背后的科学道理。

人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自己的记忆。对于一些不愉快的回忆,我们可以通过主动抑制的方式将其快速遗忘,这种抑制遗忘效应对于我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都有很积极的意义。然而,有的时候人类面对记忆又如此地无能为力,伤心的往事越是不愿想起,却越是无法忘怀。那么,是什么决定了人类对抗负性记忆的成败呢?其中一个可能的因素便是记忆的巩固。一些记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淡化,最终被遗忘,但那些留下来的片段则更加根深蒂固,这就是记忆的巩固效应。而对记忆巩固过程起着重要作用的一项活动便是我们的睡眠。睡眠中的大脑依旧不停地运转,它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强化大脑对白天发生事件的记忆。因此,睡眠中的记忆固化很可能是让我们对记忆的控制能力大大减弱的原因所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近期发表的一项研究充分论证了上述假设。该研究由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IDG/McGovern脑科学研究院柳昀哲、林碗君团队发起并实践,主要关注了睡眠伴随的记忆巩固作用对个体主动提取或抑制负性记忆联结能力的影响。在这项实验中,被试对52个中性面孔和负性情绪图片的配对进行记忆,分两天完成,每天记忆26对。第二天记忆训练完成半小时后,被试进入磁共振脑成像仪进行扫描并完成联想抑制任务(“think/no-think”task):面孔作为提取记忆的线索单独呈现,面孔图片周围会有绿色或红色的边框,绿色边框代表被试需要尽量去回想它所配对的负性情绪图片,红色边框代表被试需要尽量不去想它所配对的负性情绪图片。扫描结束后,对被试两天以来学习过的全部配对进行记忆测试。

记忆测试的成绩显示,对于扫描当天记忆的配对,在联想抑制任务中被要求回想的,更多被报告记得,而被要求不回想的则更多地报告忘记,这就是上文提到的主动抑制引发的遗忘效应。但是对于扫描前一天记忆的配对,这种抑制遗忘效应确消失了,被试对前一天记忆的抑制没有引起更多的遗忘,这说明隔夜的记忆更难被有效抑制。

磁共振功能成像的结果(如图所示)还发现,抑制隔夜记忆需要占用更多的前额叶活动以及执行控制等心理资源。并且,隔夜记忆的抑制与新获得记忆的抑制是由不同的海马—前额叶神经通路参与的,这也导致了大脑对这两种记忆不同的抑制效果。另外,巩固后的记忆信息更多地从海马转移到了新皮层网络(包括顶叶等),大脑广泛且分散的皮层表征也使得记忆变的更难以抑制了。

这项研究成果帮助我们从记忆巩固的角度解释了为什么一些不受欢迎、甚至是创伤性的记忆会难以抑制地反复进入人们的思想,即我们所说的侵入性记忆(intrusive memory),这对创伤性应激障碍、抑郁症等与负性记忆相关的情绪障碍的治疗和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另外,这项研究对于教育与情绪管理也有一定的启示。古人教子有“七不责”,其中一条就是“暮夜不责”,说的是不要在晚上睡觉前责备孩子。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注意不要带着沮丧失落的情绪入睡。因为负性情绪记忆不仅会影响我们的睡眠质量,更严重的是,一旦通过睡眠被固化下来,就会更加难以忘却,成为巨大的情绪负担和心理压力,久而久之对我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